2022-11-08 10:25:01
超值好物 https://www.chaozhiba.com/category-3.html
陈毅戎马一生,经历过无数险事。
当年长征开始后,陈毅留下来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。陈毅一度被包围在梅岭之中,写下的《梅岭三章》,几乎可以视作他的绝命诗。但那并非他军事生涯中最险的。
要说最险的,当数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。
1947年5月间的一天,陈毅和夫人张茜正在蒙阴县坦埠的一座小房子外纳凉。5月间的山东,天气已经很炎热了。
坦埠是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所在地。陈毅夫妇,粟裕夫妇,华野副政委谭震林夫妇,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夫妇,都住在这里。
陈毅生性豪爽爱说话,看到边上谭震林也在散步,还和他打了个招呼。
一切看上去都十分平静祥和,毕竟这时大战还未打到这里,陈毅还能有片刻的安静。
正在这时,突然响起凄厉的防空号声,国民党军飞机来了。
一队警卫战士飞一样跑过来,拉着陈毅、谭震林等人就往防空洞跑。粟裕当时正在作战室研究作战,离防空洞近,几步就冲进去了。
大家刚进了防空洞,就听见外面轰隆隆炸开了,国民党军飞机在坦埠上方疯狂投掷炸弹。
待敌机走后,陈毅等人出来,一看各家的住所都被炸得不成样子了。所幸反应快,没有多少人受伤,也没有人伤亡。
但是这件事里里外外透着邪乎。
坦埠是华野核心指挥所的驻地,属于高度机密之处,敌人飞机怎么能飞到这里呢?
陈毅也是身经百战之人,知道肯定出了问题。问题在哪呢?
华野政治部保卫部门进行了研判,分析出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:
第一,敌人用美国进口的先进电子设备,根据电台发报情况进行测向追踪,捕获我们野战军司令部的大致方位。
第二,内奸告密。
经过分析,第一种情况不太可能。因为部队秘密开动后,野司非常注意电台保密问题,没有过多与各纵队发报。美国机器再精密,我们发报少,他也难以追踪。
那就只剩第二种可能,内奸。
保卫部门对野司周边的警卫部队进行了排查,没过多久,果然发现野司直属队少了一个俘虏兵。
这个俘虏兵是国民党军一名排长,是1947年2月在莱芜战役时俘虏的,就在敌军飞机前来轰炸前一天,此人没了踪影。
当时我军俘虏国民党官兵是常有的事,特别是莱芜战役,几天时间俘虏敌人4.6万人。就像《亮剑》里李云龙那句口头禅一样:发财了。
当时俘虏兵补充入我军是通行做法,俗称之为解放战士。
据直属队的人反映,这名国民党排长思想似乎比较顽固,对我军的教育转化工作似乎不怎么感冒,嘴上不多说话,看起来很有城府。
陈毅心想,八成就是这个俘虏跑出去告的密。
陈毅紧急和粟裕、谭震林、陈士榘等人开了个会,坦埠的位置已经暴露了,为防华野指挥中枢被敌人一锅端,决定把领导集体一分为二。由参谋长陈士榘、政治部主任唐亮率一部分兵力组成西线兵团,向泰安方向运动,如果万一指挥部有了危险,陈、唐二人可以继续指挥。
这也是不得以之举。
但是陈毅看得更远。不能只进行被动的应对,而要进行提前预防。俘虏兵管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我们既要看到广大国民党官兵也是人民的一员,经过教育可以转化过来;同是也要看到,仍有个别顽固分子,尤其是国民党军官,长期受国民党反动教育,对人民军队具有敌视心理,对这部分人绝不能过于乐观。
就以这次俘虏逃跑的事来反思,就有过于乐观、松懈麻痹的做法。本来,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军官兵,要经过成系统的教育、管理和转化,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转化才能放到我军中使用。但是莱芜战役之后作战节奏实在太快,四万多国民党官兵来不及走这样的流程,还没怎么转化过来就分散安置到我军队伍中使用。
在作战部队的还好一些,一直跟着跑,打仗,管的比较严。但在后方机关中的就不一样了,后方机关生活相对轻松,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己的事。特别像这个俘虏排长,有心计,自然能想出逃跑并向他们的长官泄露军机邀功的办法。
真是后怕!
因此,陈毅下令,下一阶段作战中,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兵必须严格管理,一不能潦草教育后就放到部队里使用。二不能过于宽大就地放走。
这一点,在《亮剑》里也有体现。李云龙找赵刚要俘虏兵,赵刚一开始为什么不敢给?不是小家子气,而是出于政工干部的敏感,这些俘虏兵还没教育转化就给,容易出乱子。
至于说宽大放走,这虽然是我军一贯的政策,你不愿意当兵我们绝不为难你。但是现在的情况不能这么办,为什么?因为整编74师这些部队不一样。
当时向我军进攻的国民党军,以整编74师、整编11师、第五军这些五大主力为代表的国民党精锐部队。
这些部队待遇非常好,尤其是74师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,士兵非常骄狂,俘虏过来后教育转化难度必然很大。74师师长张灵甫本人更是骄傲自大的很,这样的部队,必须高度重视之。
经过严密防控,华野的俘虏果然再没有出现逃跑泄密的情况,华野指挥部保证了绝对的安全。